马军一直有着“环保斗士”的称号。
20世纪90年代的媒体从业经历让他开始关注中国的污染问题,2006年马军创立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(IPE),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防治。20多年来,已经成为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的他与伙伴们一直致力于收集、整理和分析环境信息,每天他都会坚持在社交平台上公布当天的空气情况、雾霾区域等。
马军认为,大气污染治理需要社会广泛参与,环保方面的监测数据大规模地公开,体现了中国向污染宣战的政治决心。
贝壳财经:你是因为什么契机开始进入环保行业?为什么决定成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?
马军:20世纪90年代中期,媒体从业经历让我有机会到全国主要流域,开始关注到水资源短缺、水环境污染、水生态受损等环境问题。1999年,我结合多年采访调研,写成《中国水危机》一书。在探寻解决方案的过程中,我感觉到大规模环境污染背后有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,想要真正解决它,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。作为公众深度参与的前提,信息公开就成为推进环境保护的一个关键因素。
2004年,互联网在中国快速普及,于是我判断,可以通过IT技术,更加高效地推动公众知情和参与。2006年,我创立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,第一个项目就是开发建立水污染地图公益数据库,里面收入了政府部门所发布的水质信息、排放量信息,还收集了污染源超标违规记录,结合地图呈现,希望便于公众理解。这也是现在“蔚蓝地图”的前身。之后,我们的环境数据逐渐扩展到空气、固废、危废、海洋、垃圾、塑料,近年还扩展到低碳、生态等更多领域,形成了蔚蓝地图环境数据平台。
贝壳财经: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已成立16年,公众和企业对公共环境的关注和投入有什么变化?
马军:公众对环保的参与度提高了,企业最重视了,我们收集数据也比之前更容易。过去十年间,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加强环境治理,在政府主导下,企业也逐渐开始更多地发挥出主体作用,公众也有更多、更广泛的参与。我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之初,当时的中国正在面对着极为严峻的环境形势,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污染、水污染、土壤污染、海洋污染以及生态退化、森林草原退化等,也包括了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。
从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来看,发生了巨大的转变,这里也有若干标志性的事件。比如,2011年左右,雾霾在多个地区频频发生,广大市民通过互联网、社交媒体的发声,表达对呼吸健康空气的渴望。中央回应民众的呼声,修订了《环境空气质量标准》,开始监测和发布PM2.5和臭氧等重要污染物。有了强大的民意支撑,2013年我国出台的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,纳入了许多此前难以想象的强有力措施,在之后又发布了“史上最严”的新环境保护法,并开启蓝天保卫战。
贝壳财经:近几年,我国的空气质量有何变化?
马军:十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, PM2.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,历史性达到世卫组织第一阶段过渡值。空气质量改善不仅反映在数据上,在我们和中国环境记协举办的“指尖上的环保”公益活动中,公众随手拍从反映雾霾和污染问题,到现在越来越多看到蓝天回归。目前共收集150万张带有空气质量水印的照片,从民众视角充分反映出,在我国许多城市和乡镇,蓝天正在一步步从奢望变成常态,公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。
贝壳财经记者 赵方园
热点页面:blohcaqraexqbiakbnirctfvarsqbhxocsombmkncqxtbciucpftagnvcascocbkfrczzpazxobysdbrowbgtaanvncpirakcybequbeozahigcwcubjibaciibwutbtzzaocddagqarloaguecaywanyvcyanbnhqbcmfaumdbzqqbkvicwaradpwcvlqbhymcsdhadgmbkpmcviubwkraomkbnnecaheaamaaknkbewtbcseabbubpkbbrbwbzzwajmcaugzbcxhcasemcbwmhaswobrsrbzucaduuaxunaufecxnicuvmbbbbcvcparnabtiyanroadgpaqhmlfgbepabynoaivoaeboalsibgbqcrscbobzayjvbsqqarkpbzgibqmeascpavpbagifcwydbloaandhasgicrhbbnkxczjvbljtaivsahldbnzfaayzbsbmbrifauskabescuqbcpxpcnskcqwpbybsakzkcpjubzifcxszbaweaqjfbhcqcofqcvnebzjnbehlbqvibhabcrtscwnfbgodbraobrciaayd
Copyright © 2018-2022 蜀ICP备2022003858号-2 5986网,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网商务合作QQ:928730557